剛開始長途旅行時,把有可能會用到的東西,一股腦兒的全都塞到了背包裡。管他是會用到的 、不會用到的,反正帶了再說。這麼做的結果就是:重的要死。
隔天抵達下一個城市後,馬上重新打包行李,把不需要的全倒出來再海運回去。那時,終於被逼迫審視哪些東西真的存有保留價值。
生活不也是這樣嗎?那雙始終擺在鞋櫃不合腳的跑步鞋、不愛了卻依然死命硬撐的愛情、相處不再感到自在的朋友圈;它們所乘載的感情和回憶太過深刻,永遠無法決心捨棄。
可是當我們拼了命的保留時,卻沒想過放手是個不成文的成長前提。
那就丟掉吧,誰不想這麼瀟灑的說?可惜我們都屬於極度念舊的人,心裡難免會不服氣的執著掙扎,不想讓不捨成為長大不可或缺的一環。但是,再怎麼用盡力氣逃避,該學的還是得學。先從簡單的整理衣服和房間開始,把能捐出去的衣服捐給需要的人,該捨棄的決心捨棄。往往到了最後會驚訝的發現,原來留下的也不過是那幾樣而已。
先不管成熟理性是褒是貶,在那背後我們只不過是個永遠在學習人生課題的孩子,被迫經歷選擇,再從中找尋何謂真正所愛、何謂真正所需。